5月29日,第六届成都法院院长论坛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司法回应”板块进行研讨。温江区法院院长窦晋川、大邑县法院院长李勇智、金堂县法院院长黄勇智、锦江区法院院长杨玉泉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解读、法律问题研究、司法现状与社会需求和司法决策作了主题发言,省高院副院长周建平、市计委副主任陈绍充作回应发言,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作专家发言。
窦晋川院长在发言中,对中国百年来农村变革进行回顾,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法院工作的基本要求、当前制约法院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几大因素以及法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作为。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法院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要发挥好保障功能、调处功能、服务功能和指导功能,法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一是要强化大局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做好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规划;二是要发挥惩治预防职能,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和农村社会稳定;三是要发挥调节疏导职能,妥善化解农村纠纷;四是要优化农民诉讼环境,努力减轻农民诉累;五是要作好服务延伸,推动农村管理民主法制化。
李勇智院长从法律角度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一是农民与城镇居民法律主体地位存在的对立与不平等;二是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保护中存在的冲突与对立;三是农民土地经营权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四是对农村集体组织发展的支持、法律保护存在滞后与脱节;五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权存在着尊重与管制的冲突。
黄勇智院长的主题发言通过对418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08名社会公众、317名法院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司法实践及社会需求。他指出,法院应坚持严守法律、注重政策,突出特点、平衡利益,规范行为、倡导新风,诉讼规范、司法便民等工作理念,积极参与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探索类型化纠纷的处理原则与新类型案件的法律适用。
杨玉泉院长在主题发言中提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司法举措是:以社会主义司法理念为引领,强化服务大局的政治意识,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建立诉讼外的法院介入协调机制、农村的“大调解”机制,强化人民调解制度,培育行政调解和民间解纷机制,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涉农案件的大要案审理汇报制度、涉农案件的统一裁判机制、执行威慑机制等司法公信机制;完善司法救助机制、诉讼辅导机制、高效便捷的涉农审判机制、司法宣传引导机制等司法服务机制;正确适用法律处理典型涉农纠纷,实现法律、政策、传统习惯衡平的路径。
周建平副院长在回应发言中指出,几位院长的主题发言内容既符合法律规定,又有前瞻的眼光;既体现了成熟法官严谨的思维,又体现了法官的政治思维,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论坛的形式很好,能促使法官、院长深入思考,以这种方法带队伍,把大家的思维集中在一点上,比其他方式强得多。目前我国社会转型主要集中在资源配置上,抓农村、抓农业是当前中央的主要工作。此次论坛的真正目的在于如何结合理论做到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最佳结合。要通过研讨分析,看到现象背后的主导原因是什么,再深入研究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根源,并采取措施积极回应。
市计委陈绍充副主任认为,此次论坛的选题和当前市委中心工作密切相关,其本身就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回应。“十一五”规划中提到法院要推进司法体制和司法机制问题,其内容包含了树立现代司法理念;注意工作机制中诉讼程序的改变,在法律援助的基础上,建立司法救助机制;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和规范司法行为,维护社会正义和法律权威;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司法队伍的建设;做好司法回应。司法工作要紧紧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共性和突出问题开展工作,有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尽可能减少遗留问题。
朱苏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社会改革相联系的。农村人口变化显著,司法工作如何适应中国农村的发展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涉农案件时,要注意维护家庭的和谐。成都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典型的地区,只是城乡结合部。我们在审判工作中,不能单单追求解决好某件案件,特别作为法院审委会、中级法院要注重总结好的有效的审判经验,力求做到对成都地区 至全国有一定指导意义。
在下午的研讨中,曲颖院长、朱苏力教授、周建平副院长还对部分网友的现场提问进行了解答。
(责任编辑:陆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