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份,尊敬长辈,赡养老人。不仅是报答养育的深恩,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孝养之道,一为养其体,二为养其志,养其体是生活上的照顾周到,养其志是子女承志继烈,光耀门楣,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 两者都有化,方于孝道无亏,也值得年轻人深思。
古话说:“孝为百行先,求忠臣义于孝之门”这些话扬弃其封建糟粕,它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都以孝顺父母作为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抚养的人,难道会关心他人,会热爱社会、会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吗?
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忘记父母养育的恩情,不尽孝养老人的义务,甚至各种虐待父母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隐患。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德与孝的意义,学习中华民族流传千古的孝道文化美德,促进两个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特将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故事,并附忤逆不孝报应图事例,刻成石雕,并配上通俗的文字,提供一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贡献。
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在欣赏和阅读画面中文字时,除增长一些孝道文化知识外,对其中个别悖乎情理之处,则应理解其劝戒世人的深刻寓意。
传流文化浩瀚深远,若遇不正之处,尽请指正!
1、虞舜圣君大孝感天
虞舜,姓姚,名重华,生性善孝。虽父亲老实,但继母奸诈,弟弟傲慢。并常遭继母陷害,他不但不忌恨,反而对继母更孝敬,对弟弟更友爱,使他们受感化。舜在历山务农,象替他耕田,鸟给他除草。帝尧知道他是贤才,用他做丞相,最后让帝位给他,成为历史上著名圣君。
2、曾参至孝 母子连心
曾参,孔子弟子。对母很孝顺。少年时常上山砍柴;一天家里来客人,母亲没法,望他早回,便自咬手指,他在山上忽觉心痛,知道是慈母呼唤,急忙背柴回家。足见母子连心,感应最速。曾参学识渊博,继承孔子学说,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成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3.闵子芦衣 感化后娘
闵损,字子骞(音迁,孔子弟子。天性很孝,早年丧母,后娘给亲生儿子缝棉衣,用的棉花,给他用的芦花。一天他为父亲驾车,身寒手抖,车失控制险些出事,后被父亲察觉是后娘虐待闵损,准备与后娘离婚。他哭泣劝阻说“娘在只是我一个孩子受冻,娘走了三个孩子衣单。”后娘知道后,深受感动,以后待他和亲生的儿子一样。
4.子路侍亲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生性至善,家境贫困。经常自己用野菜充饥,却从百里外背米回来供养父母。后来双亲死了,他在鲁国和楚国做了大官;生活享用虽然丰富美满,而他却常常怀念父母在世时,自己吃野菜充饥而去百里外背米供养双亲的日子。孔门大弟子中,闵损、曾参和仲由都是千古闻名的大孝子。
5.老?七十 戏彩娱亲
老?子,周朝时人,生性至孝,对双亲极其诚敬。自己年岁虽已七十,但不说老。常穿五彩衣,学孩子游戏;有时担水上堂,诈跌卧地,学孩子哭。千方百计让二老欢喜,笑□常开。
6.郯子鹿皮 取乳孝亲
郯(音谈)子,春秋时人。很孝顺,父母年老均患眼病,听说鹿乳可治,便披着鹿皮,去深山鹿群中,取鹿乳供亲。一次猎人误认为真鹿,要射他,他惊恐,以实情相告。猎人称叹,赠以鹿乳,并护送出山。
7.文帝侍母 亲尝汤药
汉文帝,名刘恒,是汉朝最贤明的皇帝。他对生母薄太后最孝顺,太后卧病三年,他处理公务后,常伴守床前,夜不脱衣,很少合眼。凡进汤药,必先亲尝。纯孝感格,终获全愈。而他的仁孝事迹,也感化全国,终成“文景之治”。
8.董永卖身 天赐良缘
董永,汉代人。家贫,父死无钱安埋,便卖身葬父。及去偿工,行至槐阴,遇一仙女求为夫妻。同往债主家,叫织绢三百匹,其妻一个月即完成。夫妻归家至槐阴相会处,其妻告辞而去。徒此槐阴改名为孝感。
9.江革背母 逃难尽孝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值乱世,背母逃难路遇强盗要劫杀他,他哭诉有母亲在,无人供养。感动强盗,免於被劫杀。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干苦活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裸身赤脚,凡母亲需用的都尽力准备齐全。
10.黄香九岁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哀痛至切。事父极孝。夏天暑热,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官府表扬他是“孝童”。后来他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学文人。官至尚书。
11.姜诗孝亲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对母很孝。妻庞氏善休夫意共同孝顺,母亲喜欢饮用长江水,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