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知青、烤过酒、喂过猪,现在还在自家楼顶上种着环保蔬菜。1979年退伍后,何健到了四川省蒲江县人民法院,从书记员、助审员做起,一步步成长为经济审判庭副庭长、执行庭庭长、城关法庭庭长,到现在成为了寿安法庭主要负责接待和立案审查的资深老法官。
走过这段岁月,当初青涩的年轻小伙儿已历练成为一名四级高级法官,他的人生也已过去了一大半。对于何健来说,他这一生就是一个追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困难、有诱惑,但只要自己坚守信仰、坚持奉献,那么梦想,就会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老法官的心声:让法庭成为当事人的“出气筒”
“你们管不管?你们到底管还是不管?管不了,法庭干脆关门……”2012年10月的一天,一男一女拉拉扯扯地走进了寿安法庭,男人一脚踹开了一间办公室的门,怒火万丈地站在门口,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口中还威胁着要杀死女方。
“你们到底管不管?”男人直逼何健,“你们这个地方我可不想再来第二次!”
“好大的事情嘛?来来来,先坐下给我摆一会儿,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小雷,把茶给两位泡起!”见此情景,何健赶紧拉男人坐下。
“今天你不把问题给我解决了,我还真跟你没完!”男人一下甩掉何健的手,霸道地站着,纹丝不动。
“我给你说,你今天来找我就说明你找对人了,来,先整支烟。”面对眼前态度如此顽劣的男人,何健依然笑容满面。
离婚案件当事人往往都是火星四溅地踏进法庭。面对这样的情况,何健一般情况下是先给双方当事人泡上一杯热茶,然后耐心倾听,当事人发泄顺畅了,气也就顺了。待双方当事人平缓情绪,何健的调解工作才正式开始。
喝过茶、抽过烟,男人的火气终于在何健的“柔情”攻势中渐渐消散。男人称,自己好不容易花光积蓄找了个老婆,女方是再婚,可在结婚后的一个月,女方就莫名其妙的提出离婚。男方不同意,女方就整天要死要活地闹。现在自己也感觉没戏了,所以同意离婚,只是要求女方归还结婚时的彩礼钱3万元。但女方拒不承认有收彩礼这回事。为此,男方出具了一张照片作为佐证,照片中的女方坐在板凳上数钱,而她的前方站着自己的女儿小娟。看到这张照片后,女人火冒三丈,声称钱是在成都打工的女儿给自己的。“女儿给你的钱,常理上也说得过去,但是,女儿给钱的时候你会当着外人的面数钱并被人拍下照片?不符合逻辑。”何健平缓的一席话让女方脸上一红,这个细微的表情变化没能逃出何健敏锐的眼睛。面对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何健通常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一方面对二人加以劝和,一方面采取善意的“拖”。两人从之前三天两头打电话来法庭找法官吵闹,到几番劝解逐渐一切趋于平静。
换位思考、用心倾听,这是现在主要负责接待和立案审查的何健用大半生的光阴总结出来的八字办案“宝典”。何健说:作为基层法官,受当事人一些气是在所难免,但当事人能冲你撒气,就说明这事好办。“如果法庭能成为老百姓的‘出气筒’,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说明老百姓信得过法庭。老百姓把怒气怨气出了,我们的调解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老法官的智慧:抓住软肋对症下药
“情愿少办案、办好案,绝不办错案冤案”,是何健一直秉承的办案理念。遇到“疑难杂症”,睿智、老成的他常常会“望、闻、问、切”,在充分了解“病情”的基础上,以精准的角度找准双方当事人的致命处或“软肋”,对症下药,并以这个为切入点,以法律、婚姻、家庭、儿女、亲人等为“药引”,引其“上钩”。最后再从法官的角度,举一反三,以“和稀泥”的方式舒缓双方的敌对情绪,与当事人由浅入深展开话题。在这么个类似“摆龙门阵”的过程中,许多当初闹得面红耳赤的“仇人”,最后化解矛盾,和平走出寿安法庭。
罗丽和王明于2005年经人介绍认识,2006年8月登记结婚,婚后生育一子。由于性格不和,两人在家庭生活中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吵闹,日积月累,隔阂越来越深,致夫妻感情破裂。罗丽诉至法院,请求离婚。
这么一件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离婚案件,却让何健头痛了。因为在向被告送达应诉手续时,何健才从被告口中了解到事情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原来,结婚前被告王明就提出了双方婚后在女方家生活,双方当事人在婚前已就此事协商妥当。为此,罗丽家在2010年修建房屋时,王明个人出资了10万元。10万元,这在农村不是一笔小数,而且王明这10万元资金中有一部分是父母多年的积蓄,一部分是自己退伍转业时的安置费用,整个案件如得不到妥善处理,王明及家人就很有可能走极端。
为此,何健在办案过程中四处走访,多方打听,案情渐渐明朗。该房屋修建在女方家,因涉及到集体土地使用权,所有的建房手续只能办成女方家人,最终房屋的产权人是罗丽的父亲,而并不是双方当事人。被告王明出资修建房屋一事也提供不出相应的证据。何健找到罗丽,反复做其思想工作,并建议她站在对方的角度正确对待问题,同时讲明法律规定的后果及她要承担的责任。态度生硬只字不吐的罗丽最后终于承认王明确实出过钱,也答应补偿王明。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自愿离婚,罗丽补偿王明15万元,罗丽可定期看望孩子。在领取调解书之日,罗丽按时将15万元现金交到了法庭,两人和平离婚。
老法官的幽默:得向我的牙齿学习
何健如一匹老马,风里来,雨里去。他曾戏言,自己的脸就是一面镜子,可以探寻过去映照未知。别看他近60岁的年龄,精气神十足的他却非常注重自己形象:固定的发型一丝不乱,身上的衣服一尘不染。另外,他对穿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人长得漂亮,穿烂衣服都好看,人不好看,穿婚纱都没有回头率。”显然,乐观豁达的何健对自己是有着相当自信的。最具特色的,要数他的两颗长长的被烟熏得发黄的门牙,两颗牙占了三颗的编制,可何健不乐意这种说法,他豪爽的大笑三声后又赶紧抿起嘴纠正:“是两颗牙干了三颗牙的工作,你们应该像我的牙齿学习!”
许是沾染了这两颗牙的“灵气”,何健本人能说会道、辩才无碍。跟他摆龙门阵是一种享受,是最让人心情舒畅灵感飘飞的一件事。在他面前,你不愁找不到话题而冷场,如果时间允许,他可以滔滔不绝地畅谈2个小时,大到国家时事政治,小到家长里短婆媳纷争,角度不同,精彩不断,绝不重复。其间穿插着他原创的寓意十足的至理名言,跟你聊天的整个过程他不会喝一口水,你也不会忍心去打断他。
何健把他无懈可击的口才在调解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寿安法庭一间10平方米的接待室,成了何健每天8小时的工作空间。在这里,何健每年要接待当事人1000余人次,有时候一天就得接待好几批当事人。一天下来,何健说话的声音都是沙哑的,而乐观的他却把这种沙哑定论为“沧桑的魅力”。他每年能调解100余件民事案件,调解率达到100%。到法庭离婚的当事人,大多领教过何健的口才。他睿智、灵动、亲和、诙谐,善于察言观色,给诸多当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何健的言语攻势下,有些来法庭前还大吵大闹的当事人最后居然向何健学起了“育儿经”。
平凡的岗位做着不平凡的事,何健用他独到的语言艺术调解了一件件让人头疼的纷争。
老法官的情怀:让自己成一道标杆
何健认为,从智商上来说,每个人一出生就是天才,但很多内在的美德却只能在后天的大环境中才能磨砺形成。年轻人就好比一张白纸,能画出最美最真的图画。要想让“白纸”变成“好画”,而不是“烂纸”、“废纸”,这就需要老一辈保持一个相对纯净的空间。是故,在工作生活中,何健以身作则,履职尽责:工作中,他充当一个带头的“老兵”;生活上,他是所谓的“过来人”,将自己几十年积淀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了年轻人;在细节上,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给年轻人树立标杆。
除了工作努力,从50年代穷日子走过来的何健还非常勤俭节约,常常是顾法院这个“大家”胜过自己的“小家”:墙面剥落的办公室、夏天吱吱摇曳的电风扇,何健在这样的办公环境中一待多年,从不抱怨;何健从不浪费法庭里的一滴水、一滴油、一度电,在法庭吃的每顿饭,他都吃得一粒不剩,常让人错觉他总是有这么好的胃口;闲不住的何健在法庭的院子里种上了春芽、黄瓜,于是,法庭的餐桌上便多了让人唇齿生香的春芽炒蛋和凉拌黄瓜等“原生态”的菜;何健还是全院最能出差的人,不挑食、不晕车的他就是去了天天吃面食的北方也吃得倍儿香,有些年轻人出差回来瘦了几斤,而他反而更壮了。
拿何健的话来说,法院就好比一个“戏班子”,怎样唱好这台戏,唱好各类角色,找准定位,尽全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是关键。在这么一个展示自己的大舞台,尤其是领导班子之间,能补台不要拆台,互相提醒,更好配合,团结协作,才能将个人魅力发挥到极致。一个单位的风气很重要,稍微不注意会影响到一些新同志的思想,而自己作为一名老同志,力所能及的发挥余热,给后辈树立标杆才是正事。在何健的愿景里,要让年轻人有更多直射阳光的机会,更多期盼的空间,更良好的成长环境。
老法官的梦想:为老百姓办好案
为老百姓办好每一个案子,是何健的梦想。喜欢跟老百姓打交道的他把百姓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老百姓看到他也是如沐春风。他喜欢爱憎分明的老百姓,心中衡量工作得失的唯一标准也是“老百姓”。他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案子少、交通不便,法官办案通常都要步行几十里到老百姓的家中。你办案公正,解决了百姓间的纠纷,老百姓信服了,他们一辈子都记得你;相反,你办案不公正,他看到你一次骂一次。那时候,常常有老百姓走了几十里山路,带着几斤大米,到法庭表示对法官的感激。从那时起,何健就明白,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心中有一杆秤,你只有真正做到了不偏不倚,才会得到老百姓的尊重。
“亏得你们法官噢,现在不能出去打工了,不过医药费总算解决了,要是只赔1万元,我现在都不晓得咋个活了……”寿安镇某村的老杨一直以来都对何健感激涕零。
老杨在一次事故中被机动车撞伤,医药费花了7万多元,保险公司只同意赔1万元,说其他的药费是自费药,他们不赔偿。自从出车祸后,老杨行走多有不便,家里田里的事情一概帮不上手,全部由身体瘦弱的妻子一肩挑,自己好好的一个大男人却成了负担。面对如此尴尬境地,老杨多次拄着拐杖到寿安法庭寻求法律援助,每一次,何健都会坐下来跟他“摆龙门阵”,摆的次数多了,老杨的心结也在不断打开。在多次和保险公司协调无果后,寿安法庭庭长杜继江与何健一起查阅了很多法律资料,最后根据侵权责任法、保险法以及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最近一期示范性案例的规定,灵活运用法律,判决老杨所受的损失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让老杨的基本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何健向记者透露:“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光靠法律规定,想要让双方都满意,那可不容易,这个案件如果采取协调处理的方式,老杨不懂法律,吃了大亏他还蒙在鼓里,这对他不公平。我们基层法官,接触的多是婚姻家庭纠纷、赡养纠纷和邻里纠纷。法官将心比心、增强信任是关键,当事人打心眼里服你,调解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问及何健的梦想时,他说了这样一番精辟的话:其实,我们都是有梦的人。梦不在大小,有梦就好,怎样做梦、做一个好梦、做一个能实现的梦才是关键。如果每个人的梦想都是一粒珠子,那么把每粒珠子汇聚在一起,才能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内心崇高的品德。老马虽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既然锁定了方向,就要风雨兼程,这就是一名默默奉献在基层的老法官的“中国梦”。
做一支燃烧的蜡烛
“我们制服上佩戴着的天平徽章,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寓示着一种光荣,也承担着责任。我没有什么大智大勇,只知道要努力工作、踏实做人。在荣誉面前不伸手,在成绩面前不自傲,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我认为我这几十年还是很有意义的,至少是快乐的,真实的。为工作着、快乐着加油!为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努力……”
这是四川省蒲江县人民法院寿安人民法庭老法官何健的一段话。今年57岁的何健,是寿安法庭唯一一位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法官。15公里的路程,骑车要50分钟,中间停下来歇一歇,吃个早餐。虽然远,但他每天不迟到、不早退。34年的岁月,风里来雨里去,他每天精神抖擞、乐乐和和。
实在的何健说了这么实在的一句话:“要我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很难,要我做有负于法律人的事情更不易。”他认为,作为老同志,得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工作,暮色年华也要打几支强心针。只要还能坐在办公室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就心满意足了。他就是这样,默默地奉献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何健,一支默默奉献燃烧自己的蜡烛,一位扎根基层坚守岗位的老法官。
追梦的老法官
记者:你作为一名军人,当过知青,还烤过酒、喂过猪,退伍后为什么会选择在法院工作?
何健:其实在退伍时,政法系统各个单位我都过滤了一遍,也许是因为自己是军人,部队上一些东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相对而言,我对象征公平正义的“天平”更多了一些尊崇和向往。于是我心中的“小天平”,便往“大天平”的方向偏移。
记者:你说能公平办好每一件案子就是你的梦,请问你这个梦实现了没有?你又是怎样调解一些棘手的案子的?
何健: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是实现了。能否成功调解案子,只需做到四个字:望、闻、问、切。望即群众初次到法庭来时,接待法官首先要观察当事人的气色,从中可以大概看出当事人的情绪。对待冷静的当事人,可以从法律上进行解释;对待较为激动甚至过激的当事人,可以从情理上进行解释,采取缓兵之计;闻即认真听取当事人的讲述,从中掌握事情的原委,纠纷的起因;问即问清楚当事人的真正来意,寿安法庭地处农村基层,来访群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特别是老年当事人,大都不能很清楚地表达来意,如有的老人说自己的儿子不孝顺,结果其真正目的却是想咨询如何办低保,而非就赡养纠纷提起诉讼,这些,都千万不能混淆;切即试探当事人的内心想法,找到调解的突破口。以离婚案件为例,法官要试探出双方是真想离婚,还是希望通过法庭调解搞好夫妻关系。如果一方想要离婚而另一方不同意,则争议点在双方感情是否破裂,法官可以劝双方互谅互让,相互给对方一次机会,从而找到调解的突破口。如果双方都愿意离婚,只是就财产分割达不成协议,那法官就可以从公平、和谐出发,找到调解突破口。
记者:你每天要接待那么多当事人,要说那么多话,说句心里话,你烦吗?累吗?对于一些蛮横无理的当事人你怎么看?
何健:要说不烦不累,那是骗人的。但我喜欢跟老百姓打交道,喜欢融入老百姓的“包围圈”。一个基层法官,只有跟老百姓相处久了,你才能真正认识老百姓,你也才能成为让老百姓信得过的朋友。法庭的威严由国徽赋予,法官的威严则由公正铸就。我是基层老百姓的法官,老百姓不认钱亦不认权,唯独认一个“理”字。能够让老百姓“少花一分钱,少跑一趟路”,我累有所值!
来源于《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