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栏目: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一双高筒靴走近了群众也走进了群众心里
作者: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  发布时间:2016-06-23 10:45:40 打印 字号: | |

    周卫东走了,给我们留下了思考:一个党员法官究竟做了什么,才能被深刻地追忆,被树成标杆,被争相学习?

     “坝坝法庭就像是一条联系群众的纽带,将法院的声音带到了田间地头,也带进了群众的心里。周卫东就是在坝坝法庭试点推广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5年,18岁的周卫东开始在金堂县法院三江人民法庭当书记员,此后,他相继在金堂县法院土桥、竹篙、三星、淮口等多个法庭当过民事法官。也就是1999年,为了给群众提供诉讼便利,偏远地区的竹篙法庭率先启动了坝坝法庭乡间治理模式。周卫东当时任竹篙法庭副庭长,他带领竹篙法官走到田间地头,从事坝坝法庭巡回审理工作。

     走在泥泞的机耕道上,双脚糊满了泥巴,提都提不起来,鞋脏开庭不雅观,于是有了竹篙法庭的庭鞋高筒靴。因为交通不便,当事人来趟法院不容易,于是有了群众来不了,我们就上门去的创新举措。

     离开竹篙法庭后,周卫东无论去到法院的哪个岗位,都会尽量采用这种便民的方式来审案和普法。我虽然是一名法官,但言行举止却不能脱离老百姓,更不能人为地制造距离,这叫田坎文化,我要当个田坎法官。周卫东曾经对同事陈明这样说道。

国徽 立在田间地头

     生铁铸成的国徽足足有10公斤重,只要出去开坝坝法庭,法官只能挑着或者背着去开庭。不用谁提醒,都是周卫东主动地、一次次地背着国徽到开庭地点。

     时任三江法庭庭长的邱述德回忆,当时,三江法庭管辖了三星、盐井、官仓、杨柳、云绣、清江等10个乡镇,随便出一趟门就是二三十公里。有公路的地方骑自行车,更多时候则只能靠步行。条件异常艰苦。不过,周卫东从不叫累。由于人年轻,庭里的苦活累活,周卫东都抢着干。

     交通这么不便,当事人来趟法院更不容易。周卫东和他的同事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马锡五,抗日战争期间,他是陕甘宁边区法庭的庭长。人民性是马锡五司法实践中最闪光之处。核心内容包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1999年,竹篙法庭和土桥法庭开始探索坝坝法庭巡回审理模式。一条红色的横幅,一副简单的桌椅,一个庄严的国徽,将田间地头的法庭装扮得有声有色;一身笔挺的制服,一柄权威的法槌,将基层法官的声音带到百姓周围。竹篙村民没有想到,过去要翻山到乡镇法庭甚至要走70里路才能到县城打的官司,现在在自家门口就能立案开庭。2000年,土桥法庭并入竹篙法庭,周卫东赴任竹篙法庭副庭长,并带领着竹篙法官继续坚持从事坝坝法庭巡回审理工作。

     不用跑腿就能解决纠纷,老百姓喜欢坝坝法庭,但对于周卫东他们来说,工作量却大大增加了。庭前调查、开庭审理、送达文书,一个案件法官至少需要下乡三次。山路崎岖,遇到大雨更是泥泞不已。有的公路在到达村口之后便断了,他们便挽起裤脚,沿着泥巴路一直走到审判地点。

     生铁铸成的国徽足足有10公斤重,一路上,法官只能挑着或者背着去开庭。时任竹篙法庭的书记员李文姬回忆,当时庭里总共三个人,有一位法官年纪较大,而她是女孩子,因此,背国徽的任务都是周卫东完成,她的任务则是抱卷宗拿桌牌。只要出去开坝坝法庭,不用谁提醒,都是他主动地、一次次地背着国徽到开庭地点。

     从庭审过程到随案讲法,再到主持调解和判后释疑,周卫东等竹篙法官们遵循着乡土文化中返璞归真的踏实与厚重,用乡村大白话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将乡风民俗、民情社情的温暖和煦融入法律条文的刚性铁腕,用一次次发生在田间地头的定纷止争,尽心尽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2007年,坝坝法庭被评为成都法院十大亮点工作之一。2013年,又被列为成都市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项目。坝坝法庭的形式已经从人民法庭拓宽到了金堂法院所有的业务庭,从民事案件扩展到了行政、刑事案件,从农家院坝扩展到了机关、学校、社区和工业园区……如今,坝坝法庭已是金堂依法治县的一块金字招牌

高筒靴 走进田间地头

     周卫东交代大家,每人去买一双高筒靴,下雨天穿着好走路,糊满了泥巴冲一下水就干净了,不耽误开庭,也雅观。高筒靴也成了竹篙法庭的庭鞋,人脚一双。

     李文姬记得,她和周卫东搭档,审理的第一起坝坝法庭官司是土桥法庭的离婚案件。

     “女方瘫痪多年,男方要求离婚,可是法庭离当时女方家所在的双流乡很远,女方无法到庭,案件就无法审理。东哥当时就说,我们就上门去开嘛,群众来不了,我们就上门去。

     李文姬说她一直对那天的场景记忆深刻:一大早,我和东哥以及一名老法官,搭上一个到双流乡的货车,货物已经装满了,我们坐在货物上,跟《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进城一样一路颠簸到双流乡政府。下车后,东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钉子,在路边捡了一块石头,将钉子浅浅地钉在乡政府礼堂的墙上,然后拿出国徽,郑重地挂了上去。礼堂里几把简单的桌椅被我摆成了法庭里的格局,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的牌子一放,还真像那么回事。

     那次,周卫东是审判长,与另一名老法官以及陪审员构成了合议庭,李文姬是书记员,被告(女方)因腿脚不便是被抬着进来的。经过审理,原被告的分歧较大,当庭没有宣判。我记得礼堂里来了很多附近的村民旁听,真的是里三层外三层。庭审结束后,村民还和法官聊天,发表自己的看法,东哥耐心地跟他们解释法律的规定,只可惜那时候没有相机照下来。不过即便这样,法庭也被围得水泄不通,东哥被村民围着讲解法律的场景像画面一样,一直深刻地烙在我的记忆里。

     案件没有当庭宣判,此后的几天,周卫东一直在法庭和双流乡两头跑,连续三次调解后,原被告双方终于和平地签字,协议离婚。

     “我记得东哥说,你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想办法,动动胳膊动动腿,不仅解决了案件无法审理的难题,还方便了群众。还有一大收获,就是教育效果好,你看,大家本来都不知道法庭是啥样,法律是什么。我们把法庭拉出去,不就展示给大家看了嘛。李文姬说。

     有了这次的成功先例,以后但凡有群众上门不方便或者教育效果特别好的案件,周卫东都带着庭上法官去巡回审理。

     “我们通常选一个离当事人家比较近的宽敞坝子,有时候也在当事人家的院坝里开庭。天晴还好,我们最多多跑点路。遇到下雨就惨了。一次,我们临出门开庭前下瓢泼大雨,电闪雷鸣的很吓人,我说东哥不去了吧。东哥说不行,我们平时都要求当事人准时到庭,否则缺席审判,哪有开庭法官不到庭的道理。我们等了十多分钟,雷雨稍微小了一些就冲出了门。竹篙辖区大,法庭离当事人的家有20多公里,搭车只能搭一段,下车后还要走机耕道,一脚踩上去,泥巴就糊满了整个脚,提都提不起来。我们紧赶慢赶,终于提前15分钟到达了开庭地点,可是脚上的鞋子没法看了,东哥简单地打整了一下就开起庭来。

     那天回来后,周卫东交代大家,每人去买一双高筒靴,下雨天穿着好走路,糊满了泥巴冲一下水就干净了,不耽误开庭,也雅观。李文姬笑着说,高筒靴也成了竹篙法庭的庭鞋,人脚一双。

     正是这双高筒靴坚持多年的送法下乡,法律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守法的村民多了,周卫东也走进了群众的心里。竹篙法庭辖区治安一直很好,纠纷也不多,这和坝坝法庭送法到田间地头是分不开的。李文姬表示。

嗓音 荡漾在田间地头

     周卫东个头并不高,一米七左右,但嗓门大,又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同样的内容,从周卫东口中说出来就有人愿意听,并且让人信服。

     2006年,周卫东调到淮口法庭当副庭长,刚大学毕业的王晓燕也来到了那里当一名书记员。在王晓燕看来,周卫东非常有个性。

     当时的淮口法庭坐落在一个农贸市场外面,条件非常简陋。王晓燕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冬天,一位老人来到法庭,说孩子不赡养他,他找不到地方吃饭。王晓燕告诉对方,应该先写一份起诉状递交到法庭,然后再由法庭审理后作出裁判。可是两人沟通了半天,老人仍一脸茫然。

     周卫东听说老人的情况后,二话不说,当即和庭里其他人一道,先将老人送回村里。老人当时有3个子女,但全都互相推诿,不愿意赡养老人。周卫东找到村、组干部,把老人的3个子女叫到了一起。时而说理释法,时而严厉批评,最终,周卫东做通了子女工作,老人得到了妥善安置。

     事情结束后,王晓燕才想起,当时他们甚至还没有给老人立案。判决要等到啥时候?天气这么冷,万一把老人冻坏了咋办?先把老人安顿好再说!周卫东说。

     金堂法院执行局副庭长陈明,此前曾和周卫东长期合作办案。周卫东最让陈明佩服之处在于,随便到一个地方,他能很快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因为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他的协调能力超强。到了现场,看起来大家说的内容都差不多,但从他口中说出来就有人愿意听,并且让人信服,换一个人则不行,这就是独特的个人魅力。

     一度,陈明曾专门留意过周卫东的语言。周卫东个头并不高,一米七左右,但嗓门大,声音很大,又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陈明说。

     和周卫东接触久了,陈明才明白,基层法官要让老百姓信任,首先得融入进他们的生活。虽然是一名法官,但言行举止却不能脱离老百姓,更不能人为地制造距离,这叫田坎文化。这和他长期从事坝坝法庭审判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007年,法院执行庭遇到一起极为头疼的执行案子。村民刘春香有3个女儿,但没有人愿意赡养她。一怒之下,她将小女儿诉至法院,请求赡养费。整个案子标的额不足300元,但由于双方结怨已久,母女间甚至达到了水火不容,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令人惊奇的是,在当地村社干部反复调解、审理法官多次调解均失败的情况下,经过周卫东一番游说,母女竟重归于好,小女儿也把母亲接到家中赡养。

反响 全市广大干部自觉掀起向周卫东同志学习的热潮

     53,市委追授周卫东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本报连日来的报道,也在全市广大干部中引发了关注,大家纷纷掀起了向周卫东同志学习的热潮。

     昨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团市委等部门,机关干部们纷纷表示,要深刻学习周卫东同志无私奉献,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敢为善成的担当、不徇人情的操守、甘为人梯的胸怀、不计名利的淡泊,向标杆看齐,树好党员的先锋形象,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杨童心:周卫东同志的事迹必将激励全市干部

     周卫东同志不幸离世后的第五天,我受命前往金堂县了解采集他的先进事迹,被人群中萦绕的哀戚之情、涌动的爱戴之意所感染、所打动。

     卫东同志的一生,是成都法治建设光辉历程的缩影,是公平正义社会潮流的浪花,继承了共产党人的无私与热爱,传递着伟大时代的精神和力量。自正以正人,自洁以洁他。卫东同志的事迹必将广泛而深远地激励全市党员干部持正道、行大道,解民忧、纾民难,唯实情、办实事。

     作为组工干部,更要学习他敢为善成的担当、不徇人情的操守、甘为人梯的胸怀、不计名利的淡泊,不断提高自己服务党员、干部和人才的水平质量,为夯实成都发展基础尽一分责、出一分力。

市人社局伍斌:向周卫东同志学习 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

     周卫东同志以49岁的短暂生命,奏响了一名党员干部的时代最强音,成为我个人做人做事的精神标杆。我要学习他融入生命的三种品质,始终像他一样牢牢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一是学习他的忠诚,忠诚于党,一心为民,在人社工作战线上始终忠于职守,热情服务群众;二是学习他的干净,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三是学习他的担当,顶得住压力,扛得起责任,争当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共产党员。

团市委宣研部刘天池:将周卫东同志 作为工作中的现实标杆

     在《成都日报》上看到周卫东同志的事迹后,深深被他一心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所感动。他追求理想的坚持、埋头苦干的作风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勉励我成长前行。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把周卫东同志作为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现实标杆,在共青团的工作岗位上,学习他扎根基层、心怀群众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勤恳干事、热情忘我的时代精神;学习他清正廉明、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努力成为青年之友,当好青年的贴心人。

成都市司法局法制处任黎:以周卫东为榜样 传递法治正能量

     在《成都日报》上看到周卫东法官的事迹时,肃然起敬,也深深惋惜。作为司法行政系统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们将以周卫东同志为榜样,结合两学一做活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宣传活动,提供更接地气、更加丰富的公共法律服务,切实履行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职责,努力发挥司法行政服务为民的积极作用,争当一名法治正能量的传递者。

成都市卫计委羊希:学习周卫东崇高境界 恪尽职守 砥砺前行

     “30余年来,周卫东同志以诚信立身、以精诚立业、以信念立言、以情怀立德,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基层政法战线工作者的铿锵誓言,是这个时代风采的最好彰显。从《成都日报》上细读周卫东的事迹,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习周卫东同志勇于担当使命的崇高境界、恪尽职守的实干作风、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作为我市卫计系统中的一员,将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市健康成都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成都公安消防支队严盛永:学习周卫东同志 真正做到心系群众

     从《成都日报》上读到了周卫东同志的事迹,我深深地感动了。周卫东同志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法官,但他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出的光彩是那么炫目,令人钦佩。

     身为一名消防战士,我们更应该学习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清正廉洁、无私忘我的精神,将忠诚履职贯穿于我们的工作生活。

来源:《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张丽

友情链接

  • 中国法院网
  • 人民法院报
  • 四川法院网
  • 北京法院网
  • 中国民商法律网
  • 北大法律信息网
  •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成都铁路运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