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栏目: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永不停跳的赤子心
——追记四川省金堂县人民法院刑庭法官周卫东
作者:王 鑫 胡思行 杨敬渊  发布时间:2016-07-29 11:10:51 打印 字号: | |
  今年3月18日,周卫东,一位四川省基层法院的普通刑事法官,在约见当事人家属途中复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9岁……这天,原本是他计划去医院体检的日子。

  他没有留下骄人的工作业绩和显赫的荣誉,办公桌上一些尚未翻完的卷宗和一张准备约见当事人的日程安排单诉说着他冗长而繁忙的工作。他用生命的代价诠释出一名司法者的艰辛和坚守,他默默的付出胜过一切华丽的语言。

  5月3日,中共成都市委决定追授周卫东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近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追授周卫东个人一等功。

  一屉药品 几枚硬币

  “我们男子汉一定要顶起来。”——周卫东

  四川省金堂县人民法院刑庭,一共有4名法官、3个书记员,其中只有两名男性,那就是周卫东和书记员何泓屿。

  何泓屿回忆,他曾被周卫东叫到办公室反复叮嘱:“整个刑庭就我们两个男的,我们男子汉一定要顶起来。”

  2013年8月,周卫东通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担任刑庭庭长。在他担任庭长期间,刚好是金堂县刑事案件急剧增加、“案多人少”矛盾凸显的两年。2013年和2014年,刑庭年均收案约350件,而到2015年,则陡增到497件,同比增长44.5%。

  为了将案件事实厘清,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加班加点审阅卷宗,无数次的通宵达旦,饿了就吃一袋饼干充饥,累了就在沙发上打盹。

  面对“案多人少”的困境,作为刑庭庭长,除了应对日常事务性工作外,周卫东尽可能将疑难、复杂案件放在自己手上,多办案。

  2015年,女法官艾筱姑因生病动手术耽搁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周卫东一力承担了艾筱姑的案件,安慰她:“好好养病,把病养好了再回来。”

  艾筱姑结束治疗重返岗位时,发现周卫东头上的白发增加了不少。“当时我还开玩笑,说他是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了头。没想到第二天再见到他时,他把头发染黑了。现在想来,当时他身体可能已发生了变化,但又怕我们担心,这才染了发。”这一幕,艾筱姑记忆犹新。

  其实,早在2014年6月,周卫东的身体就已亮过一次红灯。

  2014年,在办理了一起重要案件、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后,周卫东因心肌梗塞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治疗。其间,医院曾向家属下达了两次病危通知。然而,出院的第二天,周卫东又一如既往地出现在了办公室。同事们非常惊愕地问道:“怎么才出院就来上班了?”他却微微一笑:“还有个案子需要协调一下。”

  豁达的态度让同事以为他只是患了小毛病,而不是传说中死亡率高于癌症的“头号杀手”。让同事们感到有所变化的是,原本烟瘾很大的他,从那时起突然就戒了;还有他手里经常拿着几枚硬币,不停地转来转去。有同事询问,周卫东就说:“经常活动活动手指,有利心脑血管。”

  心肌梗塞病人需长期服药,但在办公室里,同事们压根就没看到过周卫东服药。直到周卫东去世,艾筱姑整理周卫东办公室,打开他的办公室抽屉时才发现,里面塞满了整整一抽屉药。“我们一直都认为他很强大,很彪悍。没想到他竟背着我们服药。”

  周卫东去世后,他的办公室记事小黑板上,写着他4月1日即将参加全市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会议的日程安排。日志本上还列明了各待办事项清单。办公桌和地板上,满满堆着等身高的卷宗。其中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卷就有68本,装满了两个大纸箱。这也是近年来,金堂法院刑案中案卷最多的一个案子。

  这就是周卫东,一位公而忘私、坚守岗位、有担当的男子汉。

  一双肩膀 两只筒靴

  “我是一名法官,言行举止不能脱离老百姓,更不能人为地制造距离,我要当个田坎法官。”

  ——周卫东

  百里龙泉山,九曲十八弯。纵贯金堂的龙泉山曲折蜿蜒,让该县成了典型的丘陵地农业大县。交通不便,当事人来趟法院不容易。“找法官难,打官司难”曾是金堂乡镇百姓寻求司法救济时迈不过去的坎。

  1999年,为了给群众提供诉讼便利,偏远地区的竹篙人民法庭率先启动了“坝坝法庭”乡间治理模式。周卫东当时任竹篙法庭副庭长,他带领法官走到田间地头,从事“坝坝法庭”巡回审理工作。

  一条红色的横幅,一套简单的桌椅,一个庄严的国徽,装扮起田间地头的法庭;一身笔挺的制服,将基层法官的声音带到百姓周围。竹篙村民没有想到,过去要翻山到乡镇法庭甚至要走70里路才能到县城打的官司,现在在自家门口就能立案开庭。

  不用跑腿就能解决纠纷,老百姓喜欢“坝坝法庭”,但对于周卫东来说,工作量却大大增加了。庭前调查、开庭审理、送达文书,一个案件至少需要下乡三次。山路崎岖,遇到大雨更是泥泞不已。有的公路在到达村口之后便断了,周卫东和同事们便挽起裤脚,沿着泥巴路一直走到审判地点。时任竹篙法庭书记员的李文姬回忆,当时庭里总共三个人,有一位法官年纪较大,而她是女性,因此,背国徽的任务都是周卫东完成。“只要出去开‘坝坝法庭’,周卫东都是主动地、一次次地背着国徽到开庭地点。”

  “我们通常选一个离当事人家比较近的宽敞坝子,有时候也在当事人家的院坝里开庭。天晴还好,我们最多跑点路。遇到下雨就惨了。一次,我们出门前下起了瓢泼大雨,电闪雷鸣得很吓人,我说‘周庭长,今天不去了吧?’他说‘不行,我们平时都要求当事人准时到庭,否则缺席审判,哪有开庭法官不到庭的道理。’我们等了十多分钟,雷雨稍微小了一些就冲出了门。”竹篙辖区大,法庭离当事人的家有20多公里,搭车只能搭一段,下车后还要走机耕道,一脚踩上去,泥巴就糊满了整个脚,提都提不起来。“我们紧赶慢赶,终于提前15分钟到达了开庭地点,可是脚上的鞋子没法看了,周庭长简单地整理了一下就开起庭来。”

  那天回来后,周卫东交待大家,每人去买一双高筒靴,下雨天穿着好走路,糊满了泥巴冲一下水就干净了,不耽误开庭。李文姬笑着说,高筒靴也成了竹篙法庭的“庭鞋”,每人一双。

  从庭审过程到随案讲法,再到主持调解和判后释疑,周卫东等竹篙法庭的法官们遵循乡土文化的踏实与厚重,用“乡村大白话”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将乡风民俗、民情社情的温暖和煦融入法律条文的刚性,用一次次发生在田间地头的定分止争,尽心尽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2007年,“坝坝法庭”被评为成都法院“十大亮点工作”之一。2013年,又被列为成都市为民办实事重点工作项目。“坝坝法庭”的形式已经从基层法庭拓宽到了金堂法院所有的业务庭,从民事案件扩展到了行政、刑事案件,从农家院坝扩展到了机关、学校、社区和工业园区。如今,“坝坝法庭”已是金堂“依法治县”的一块“金字招牌”。

  离开竹篙法庭后,无论到法院哪个工作岗位,周卫东都会尽量采用这种便民的方式来审案和普法。“我是一名人民法官,言行举止不能脱离老百姓,更不能人为地制造距离,这叫田坎文化,我要当个田坎法官。”周卫东曾经对同事陈明这样说。

  这就是周卫东,一位“腿不离基层、心不离群众”的田坎法官。

  三十一年 无一申诉

  “做人做法官都要有底线。做法官不是为了得到当事人的称赞,也不是为了得到领导的嘉奖,而是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法官的称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周卫东

  周卫东并没有太多理论上的成就,但从1985年进入金堂法院参加工作以来,31年法官生涯,他以“接地气”的司法行为,推动着法律在基层的实践,实现了自己对法律的信仰。

  2005年,邱某等22名农民工远赴阿联酋打工,每人交付2万元服务费。仅一个月,就因雇主不再安排工作而被迫遣送回国。法院依法判决中介公司如数返还中介费用。2008年5月,邱某等人就中介公司如数返还费用的生效判决向金堂法院申请执行。

  正值“5•12”汶川大地震撼动全川,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时任执行庭副庭长的周卫东率领执行人员先后3次赶赴德阳,四处查找被执行人德某公司的财产。但该公司在银行没有存款,近期也没有收入,亦没有可执行的固定资产,中介服务公司更是下落不明,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经过多方查找,周卫东终于得知德某公司在四川省社保厅有被监管的“担保金”50万元,于是立即协调各方力量,成功对此款予以冻结,22名农民工终于得到了偿付。这次执行,是四川全省第一例将中介公司在劳动部门缴纳的“担保金”,扣作执行款成功兑付给劳务人员的案例。

  何泓屿回忆,周卫东担任刑庭庭长期间,只要案件事实存疑,他都会亲自到现场勘查,这使得他办理的案件,件件经得起推敲。

  2014年6月,周卫东主审了一起转化型抢劫案。被告人唐某用老虎钳撬开一家店铺门锁后,把房内电脑桌上的一只手表装入口袋,在准备将电脑主机抱起时,被正在另一间房内看电视的男主人发现,双方对峙并抓扯。但在唐某的威胁下,男主人迫不得已松了手。2014年8月28日,唐某被民警抓获。

  对于唐某转化型抢劫,法律上并无争议。但对于“入户”定性,周卫东则格外谨慎。他叫上书记员肖苗苗,到现场进行了勘查,他注意到,店铺和男主人的住处,分属不同区域,中间被一条5米宽的公共通道隔开。因为这条公共通道的存在,彻底阻断了店铺兼具居所功能的可能性。据此,法院最终作出认定,“入户”情节不成立。

  对一个“入户”情节的勘定,让犯罪行为发生地被清晰地限定在非居住场所,入户抢劫被认定为普通抢劫,量刑起点也由具有加重情节的十年减少到五年。“刑事案件无小事,从定罪到量刑,法官需慎之又慎,这关系到当事人的权利,也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刑事法官,肩负的责任重大。”每审理一起案件,周卫东都这样告诉同事。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近10年来,周卫东参与审理、执行案件达2767件,执行标的额达4.17亿元。周卫东曾说:“做人做法官都要有底线。做法官不是为了得到当事人的称赞,也不是为了得到领导的嘉奖,而是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法官的称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是周卫东做人做事的标准。在他31年的工作生涯中,无一例案件信访申诉,无一例案件受到廉洁举报。

  这就是周卫东,一位“行不离一流、廉不沾尘埃”的卓越法官。

  一碗面条 一个亲吻

  “你看,我只要有时间就来陪老婆。”——周卫东

  在父母眼中,儿子周卫东是一个孝顺有责任的人。“他爱说笑,又重情义,有事情都放在心里,工作压力大从不跟我们说。”

  周卫东的父母住在一个老旧小区的二楼,房子装修简单朴素,但布置得很温馨。周卫东生前,家是他最眷恋的地方。他有两道拿手菜:凉拌鸡、红烧牛肉。周末只要是得了空,就会回家做给父母吃。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周卫东带着父母外出玩了一圈。“爸很高兴哈,他平时一直都不说话的,今天一直在笑。”周卫东开心地跟妻子黄茂华说。

  黄茂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觉周卫东比老人更开心,“因为这了结了他的一个心愿,终于可以陪着父母出去玩了一趟。”

  在妻子眼中,丈夫周卫东是家里的“顶梁柱”“开心果”。“虽然工作忙,但家里只要有他在,一家人都开开心心的。他乐观豁达,又会逗人笑,亲戚朋友没有不喜欢他的。和卫东结婚前,我是个沉默内向的人,嫁过来后,我也变成了一个开朗爱笑的人,都是受了他的影响。”

  但在周卫东生前,黄茂华也曾有过埋怨。以前,吃了晚饭,周卫东都会陪着黄茂华在附近的金山公园散步。但在他去世前,因工作繁忙和身体不适,只要一回到家里,他就蜷缩到沙发中,一动不动。他还曾抱怨:“我工作那么累,下班后哪还有精力去走路?”

  黄茂华的床头柜上,放着一张前年她和丈夫到峨眉山旅游的照片,照片上两人搭着肩笑得很开心。这是夫妻俩为数不多的旅行。看着照片中的丈夫,黄茂华思绪万千,嘴里念叨着“看着公园里夫妻结伴散步,我埋怨他没时间陪我,可是他心里还是想着我的……”

  今年春节前,周卫东为了一个案子连续加了一个多星期的班,家庭聚餐一次也没有赶上。一天中午,黄茂华接到丈夫打来的电话说:“今天中午我有时间,我们‘下馆子’。”因为下午要上班,两人就在附近的一家面馆吃面。“他特意给我加了两道菜,还笑着说‘你看,我只要有时间就来陪老婆’。”本来心里憋着气的黄茂华,一下子就被逗笑了。

  周卫东有的时候也会向黄茂华倒倒苦水,说现在的司法工作不容易。妻子心疼他,便说:“你能不能调到轻松点的岗位,跟你们领导说说不要当庭长了,不要办案子了。”后来她追问有没有跟领导说,周卫东就支支吾吾地把话题岔开。妻子知道,他热爱这份工作,再苦再累也不愿意放弃。

  这就是周卫东,一位孝顺爱家、乐观开朗的好儿子、好丈夫。

  周卫东走的时候,黄茂华一直陪在他的身边,医生宣布最后结果时,黄茂华深情地吻了丈夫,这样亲昵的举动平时很少发生在两人身上,黄茂华哭着说她就想这么做。

  周卫东父亲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现已年逾八旬。母亲也有77岁,和周卫东一样,她也因心肌梗塞发过病。担心两位老人承受不住打击,直到周卫东去世后的第二天,金堂法院才将消息告知两位老人。经历过悲痛后,两位老人转告法院:“丧事从简。”

  周卫东走了,把一颗心、一世情都留给了这方土地。但他满怀温情的话语、他的公仆情怀、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依然回荡在人们心间。
责任编辑:张丽

友情链接

  • 中国法院网
  • 人民法院报
  • 四川法院网
  • 北京法院网
  • 中国民商法律网
  • 北大法律信息网
  •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成都铁路运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