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当前社会发展,也推动着法治国家建设步入新的历史时期。近年来,成都法院紧紧围绕最高法院关于“构建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的人民法院信息化体系”的要求,坚持全力服务大局、真心服务群众,不断满足审判工作和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实践了“三位一体”的智慧法院成都建设模式,取得了服务便捷化、审判智能化、执行高效化、公开常态化、管理科学化、决策精准化的显著成效,荣获了“全国法院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得到了最高法院高度评价:“全国一流、名列前茅”。
高端设计司法智库大数据中心
服务审判和公众
成都法院信息化建设从1994年开始,通过多年以来的建设积累,特别是从2016年起,以问题、需求和目标为导向,提出线下全面深化建设“智能法院”,线上整合再造一个“网络法院”,跨界互联构建立体“融合法院”,打造成都法院司法智库大数据中心的“三位一体”智慧法院成都建设模式,持续提升信息化服务办案、服务干警、服务管理、服务决策、服务社会的智能性、便捷性、精准性,初步构建了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成都智慧法院雏形。
对于高起点的成都法院来说,智慧法院建设不是“互联网+审判”或“审判+互联网”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互联网+”理念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完全融于法院管理、法官办案、诉讼保障、诉讼监督、诉讼服务和数据共享等各个方面。为此,成都中院聘请了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国内大数据顶尖专家、电子科技大学的周涛教授以及其领衔的团队,对成都法院的大数据中心进行高端设计,拉开了成都智慧法院建设的序幕。
此后,成都法院陆续建立信息化专家咨询决策制度、构建司法智库大数据中心、建设成都法院信息化综合运维管理平台等。通过整合成都两级法院案件相关数据和购买第三方数据资源等方式,共收集2900万余条的案件基本数据、250万条办公数据、1800万余条流程节点数据、1700万余条日志数据、16万余条干警培训数据、191万条裁判文书信息、200万余条工商企业信息、10万余条成都地区被执行人信息、1.8万余条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服务法官审判执行和社会公众,从而彻底改变法院信息化运维工作被动的局面。
建立五大平台
法院工作全面“智慧化”
智能是智慧的核心。成都法院先后通过个性和特色软件系统的开发,逐步构建了办案、办公、管理、辅助、后勤等五大智能平台,不断提升工作智能化程度。
建立智慧审判平台:以刑事庭审实质化、民事庭审优质化、行政诉讼优化审改革、繁简分流机制改革等为抓手,围绕“四位一体”工作要求,再造覆盖审判工作全流程、全融合的智慧审判平台。建立智慧执行平台:建立执行指挥中心和业务系统应用,建立执行情报中心,建立法院和社会联动的案件当事人信用体系。建立智慧政务平台:助力大部制改革,将办案流程规范理念有机融入到办公、办会、办事程序中。建立智慧审管平台: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法院审判管理、执行管理、政务管理、质效管理、案件质量评查、庭审管理等各方面,实现管理指导有依据、权力行使有监督、案件质效有保障。建立智慧诉服平台:深化网络理事平台建设,将辅助性事务、程序性事项、基础性事务进行集约剥离,构建司法供应链。建立智慧决策平台:全面提升法院智慧服务能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如成都崇州法院融合法官智慧,以微信、桌面机器人和一体机为应用场景,自主研发法律问答机器人“小崇”,为群众预估预判诉讼风险提供行为指引,为基层预测预防纠纷提供精准治理,为法院统一裁判尺度提供精准服务。
“智慧”地服务公众
从网上到掌上
近年来,成都法院通过强化互联网思维,将现有覆盖法院全业务的内部网络法院延伸至互联网,探索创新服务方式,缩短法院与社会公众的距离。
全国首创“和合智解”e调解平台。创造性打造了“互联网+”调解平台,同步建设与其衔接的线下调解空间,开启多方参与、多元化解纠纷的“O2O”调解新模式。构建电子商务网上法庭,当事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完成起诉、立案、举证、开庭、裁判等案件审理全部事务。搭建阳光透明的司法公开平台。全面推进立案、裁判文书等6类审判执行信息面向社会的公开和对当事人的点对点审执信息公开,形成成都法院特色的审判公开6+1体系,真正实现了司法为民。
2016年以来,法院变诉讼服务的“独唱”为“合唱”,将诉讼服务由“网上”推及至“掌上”,形成诉讼服务联动格局,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对司法的获得感、参与度。同时,法院建立覆盖成都两级法院“三大审判”和执行办案的涉案款物管理系统,实现公检法系统之间涉案款物的网上移交、网上处置和全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