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成都法院2016-2017年度金融商事审判白皮书》和十大典型案例。旨在总结审判经验,扩大金融审判对金融市场的规则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增强对潜在新风险的预判和把控,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更好地维护成都金融秩序,服务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白皮书》梳理了2016年-2017年成都市两级法院受理的各类金融商事纠纷案件共88085件(含旧存),分析了案件特点,指出了案件反映出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
金融商事纠纷案件的特点
据成都中院相关庭室负责人介绍,成都地区传统金融繁荣,交易活跃。2016年成都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金融商事纠纷案件40858件(含旧存),收案标的总额为542.02亿元。2017年成都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金融商事纠纷案件47227件(含旧存),收案标的总额为473.77亿元。案件主要以金融借款合同、民间借贷和融资租赁合同为主的融资领域纠纷。2016-2017年,融资领域纠纷案件占全部金融商事案件的61.85%,占收案标的总额的94.87%。
同时,随着金融领域业务类型的增多,创新融资方式不断涌现,近年来成都地区金融案件的范围在原有的金融借款合同、民间借贷、融资租赁、银行卡、保险、证券、期货、票据、信托等类型基础上,逐渐出现涉互联网金融融资纠纷、金融委托理财合同纠纷、金融不良债权转让纠纷、金融不良债权追偿纠纷、再保险合同纠纷、营业信托纠纷、信用证纠纷、保理合同纠纷等新型案件。涉案当事人数量多,涉诉主体范围广,但银行仍然是主要涉诉主体。
金融商事案件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据介绍,当前金融商事案件反映出的问题有:金融借款纠纷中,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风控管理都有待进一步健全,这主要包括对借款企业资质审核不到位等。借款担保设定不规范,存在质押物权属不清、重复质押等情形。同时,借款企业违约用资,将资金投向热钱市场,或进行拆借、套利等,进一步加大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在民间借贷纠纷中,民间借贷合同签订及履行需要进一步规范,高利息、高风险借款现象较为普遍,虚假诉讼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互联网与民间借贷风险叠加效应显现,涉P2P 平台网络贷款案件风险逐渐显现。大额民间借贷背后隐藏的“影子银行”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
银行卡纠纷中,金融机构对发卡条件审核不严,操作不规范,在及时履行协助止损义务方面尚有欠缺。部分持卡人缺乏成熟健康的消费观念和诚信意识。保险合同纠纷中,保险公司对新型交易和服务模式反应不及时不到位。如在电动汽车商业保险、网约车保险等,存在保单内容不完善等情况。在证券、期货交易纠纷案件中,部分公司甚至存在违法违规披露信息的情况。
成都中院加强金融商事审判工作的做法
据成都中院相关庭室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加强金融商事审判工作,成都中院的主要做法是:一是资深法官引领,积极推进专业化审判。2016年以来,成都中院设置了金融商事案件专业化审判团队,在原有审判团队建构之上,将银行卡纠纷、证券期货纠纷、保险合同纠纷等确定由相应审判团队集中审理。二是创新审判方法,探索实行证券纠纷案件要素式审理方式,以专业化审判为基础,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繁简分流机制。三是剥离法官事务性工作,集中办理财产保全,统筹完善送达工作,完善审判辅助人员配置,让法官专任核心裁判事项。四是出台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金融借款合同案件和伪卡交易类银行卡纠纷案件审理指南,加大指导力度,统一金融案件裁判尺度。五是加强诉源治理,引入金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探索建立具有成都特色的金融纠纷诉调对接机制。
建议强化监管,增强风险预警和风险防范意识
针对相关问题,成都中院给出以下建议:强化金融市场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加强互联网金融管控,防范金融市场风险。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金融纠纷源头治理。探索建立金融监管部门、金融行业协会、金融纠纷审判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通过联动形成合力,有效化解金融纠纷;进一步发挥金融监管部门、金融行业协会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处理金融纠纷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对金融风险和金融纠纷的分析研判力度,适时进行市场干预,降低金融市场风险,推进金融纠纷的源头治理。
规范金融产品运作和公司规范化治理,加强行业风险预警。相关市场主体应当充分重视虚假票据行为的法律风险,强化合规经营。健全落实风险内控机制,规范完善金融产品合同。强化担保审核监控,有效防控贷款风险。规范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权利行使,避免市场交易中的虚假票据行为。理顺法律关系,寻求具针对性的司法救济。
建立和强化金融消费者正确的金融消费观念及风险防范意识。相关部门加强对金融消费行为的引导,进一步强化金融消费者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帮助金融消费者建立科学理性的金融消费观念和成熟的现代契约精神。同时,金融消费者也应当加强金融常识的学习和金融素养的培养,审慎选择与自身交易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