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成都市双流区法院正式展开司法改革工作。历经6年,成效如何?近日,《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机制综合配套改革白皮书(2016-2021)》予以公布,全面总结了司改工作的情况,展现了其重点改革工作成效,也梳理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建议。
要让每一个案件的当事人感受到司法公平与正义,基层法院的案件审判质量是关键。围绕这个目标,在司法改革过程中,双流区法院立足自身实际,在专业化审判、繁简分流、诉源治理等工作上多点突破,取得显著成效。
优化人员配置 落实司法责任制
双流区法院以审判团队建设为核心,全面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以员额法官为中心,构建“一审一助一书”审判团队48个,突出法官中心作用。同时,制定法官、庭长、院长审判和监督管理三张权力清单,配套出台裁判文书备阅制度、“四类案件”监督管理制度、“同案不同判”报告制度等文件,强化审判权力监督与管理。
对于如何运用好编制外的工作人员,双流区法院在全市法院率先出台《第三方派驻法院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切实落实分类管理。此外,以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审判资源配置。出台《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实施办法》《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成立人民陪审员工作室和3个工作站,根据专业特长将168名人民陪审员划分5个组别分类管理。在全市法院率先制定《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陪审模式审理案件实施细则》《七人合议庭审理案件实施细则》,规范参与事实审和七人合议庭规则。
推进“三大庭审”实现专业化审判
双流区法院以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为重心,全面推进“三大庭审”及执行“一体化”改革。
2016年7月,第九届中韩刑事司法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双流区法院一件“盗转抢”刑事案件的庭审成为唯一入选的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示范庭。这一成绩背后,是双流区法院的持续探索:参与拟定《刑事庭审举证规则》《刑事庭审对质规则》等全市法院改革配套制度,制定《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工作实施细则》,积极与四川大学法学院合作推进刑事庭审对质规则试点工作,推进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该院同步推进民事庭审优质化及优化行政诉讼庭审改革工作,开展民事、行政庭审示范庭708次。2020年至今,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案件40件。
在执行“一体化”工作方面,该院出台《关于建立执行指挥中心的工作方案》《执行局日常管理细则》等文件,完善执行案件专业法官会议制度。2017年以来,召开执行局局务会87次、专业法官会议32次。
延伸法院职能 多维度推进诉源治理
以“产业功能区法庭”机制建设为着力点创新打造的“五区法庭”机制是双流区法院近两年的探索重点。双流辖区内有三大产业功能区,双流区法院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诉非协同、三端联动、定制服务”为核心理念的产业功能区司法服务保障新体系。前端推纠纷预防,以巡回法庭、法治宣讲等形式开展普法活动,提供法律咨询,做实纠纷预防预警工作。中端促多元解纷,对纠纷依照难易程度进行三层滤网式处理,简单纠纷由产业功能区内部消化,普通纠纷引入第三方解纷机制处理,复杂纠纷通过诉讼程序托底处理。后端强审判支持,根据诉讼案由,精准配置审判团队。当前,双流区法院已为功能区企业、员工提供司法服务66次,涉产业功能区纠纷调解率达94%。
与此同时,“航空经济区法庭”“旅游区法庭”“社区法庭”和“校区法庭”也在相关领域建立了一站式多元化解机制。“五区法庭”机制创建以来,2019年、2020年双流区法院受案数分别下降23.93%、14.93%。
创新健全机制 提高繁简分流效用
持续深化繁简分流改革,构建专业化审判速裁分流机制。在民商事和行政案件审理方面,调整审执部门受案范围,科学确定分案依据。改革后,民商事案件审理周期由2017年109.21天下降到2021年67.27天。刑事案件审理方面,组建“1+N”(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刑事案件简案快速审理团队,案件自移送起诉之日实现当日初查、审核、立案、转办及送达,再由前台简案团队筛选进入快审。构建执行分权、分流、分段办案机制,组建9个简案及繁案执行团队,形成简案快执、繁案精执办案模式。
其次,稳步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健全制度,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创新提出优化繁简分流、探索七人合议制审理模式等7项自选动作,形成“5+7”改革总体框架。打造品牌,创新建立小额诉讼诉调对接、导诉立案、专业审理、快速执行的“联调、快审、快结、快执”“一联三快”工作机制。
2019年至2021年,双流区法院繁简分流比例为74.23%,结案率为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