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四川高院召开全省中级法院院长座谈会暨“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工作推进会。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通报了今年上半年工作,部署了常态化推进“六个实质化”和“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工作。四川高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树江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最高法院工作部署,作了题为《夯实文化根基 引领常态长效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讲话。
在全省法院司法改革工作会议上,成都中院就“全链条构建'责任、监管、支撑'体系,创新推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转型升级”的做法、经验和成效作了汇报。在院长会上,成都中院党组书记、院长郭彦以《精准聚焦 主动作为 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司法改革试点工作》为题做交流发言。
2022年以来,成都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常态化推进“六个实质化”,按照“稳进、协同、深化”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司法供应链”管理,认真落实省法院双向考评机制试点工作要求,将其内化到办案监督管理全流程,实现“四位一体”抓办案成效再提升。今年1—6月,全市法院平均在院审理天数由2021年的105天缩减至65.23天,减少39.77天。
更新理念,主动求变应变
01.聚焦群众诉求,实现认知之变
传承和弘扬人民司法制度优良传统,把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的切身感受作为“第一视角”,以稳进质效为基础,规范办案中存在的隐形监管漏洞,优化审判速度、监管力度、司法温度“三度协同”,坚决走出法院自说自话、新瓶旧酒、自我感觉良好的怪圈。
02.融合管理需求,实现导向之变
坚持整体视野,瞄准纠纷实质化解核心导向,强化考核指引、数据调度和精准督导,构建两级法院纵向统揽、本院部门横向协同的新型办案和管案机制。
今年1—6月共审结全省1/3的案件,结案数同比上升14.88%,结收比上升11.6个百分点,总体态势创近五年同期最好。
03.统筹试点要求,实现目标之变
厘清“案件审理期间”、“案件在院时间”、“纠纷在院时间”三者内在逻辑,以“案件·纠纷比”为核心,以提升程序效能为抓手,以缩短“纠纷在院时间”为目标,立体化改造办案工作考评体系,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司法满意度和获得感。
靶向施策,攻克堵点难点
01.控好前端,延展管理触手
将诉前调解、诉前鉴定纳入流程管理,刚性考核前调成功率。实现立案审查标准化管理,畅通线上线下流转,将超期审查、上诉卷宗移送纳入条线监管。大幅减少非必要程序性移送,对管辖异议上诉、执行复议全程适用电子卷宗同步生成,实现上级法院立时可审、裁判结果下级法院立时可知。创新卷宗移送模式,首创智能退卷柜,纸质卷宗案件移送期限同比压缩了10%以上。
02.把好中端,夯实流程管控
严格审限管控,杜绝“合理利用规则”隐形超审限。筑牢院庭长(局处长)审限审批与审管办审查审核“两道关口”,对因和解、鉴定等同一事由多次申请变更审限的案件,实行提级监管。建立审限变更案件月度通报和专项清理机制,倒逼法官和办案团队从严从实变更审限。强化协同部门管理督促职责,定期通报鉴定审计、评估拍卖机构履职情况,并纳入“负面清单”管理。今年1—6月,全市法院实际审理时间超过法定期限未结案件数同比下降39.9%,审限变更次数同比下降15.42%,以“和解”“其它”事由申请审限变更数分别同比下降19.76%、59.06%。
03.规范末端,确保数据真实
严格落实试点要求,升级改造“归档结案”新标准,坚决杜绝先点结案、后补材料等投机取巧的结案“不真实”、归档“不及时”问题。完善办案数据核查机制,开展常态化数据核查和专项数据抽查,逗硬通报扣分管理,确保案件数据真实可靠、不含水分。截止7月,全市已抽查各类案件1540件,对18项数据问题进行核查整改。
优化机制,凸显集成效能
01.强化服务支撑
2017年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司法供应链”管理新模式,打造以办案质效管理中心、办案服务保障中心、内外沟通协调中心“三大中心”为核心,以“智慧法院·成都模式”为支撑的“3+1”权威高效司法供给体系。坚持“以审判为中心、以办案为核心、以法官为重心”管理服务理念,集约集成分散于多部门、分处于多岗位、分布于多角色的审判辅助事务,建成对内全方位支撑办案、对外全领域服务群众的“一体两面”服务保障格局,实现人民法院司法供给能力的最大化与最优化。
02.优化智慧支撑
加快智慧法院建设,持续优化“全案由、全链条、全智能、全天候、全交互”的五全“蓉易诉”在线法院系统。建设以“证据云中心”为载体、以“移动电子卷宗阅卷本”为依托、以“案款智能化管理系统”为抓手的办案支撑系统,实现网上证据快速交互、移动办案需求及时响应、诉讼费收退缴电子化运行,既为管理监督扩能提效,更为人民群众参诉解纷优服提质。全面总结“归档结案”方式改革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将改革延伸至二审程序,实现两级法院“三大诉讼+执行”全覆盖,力争全面打通案件流转壁垒。
03.强化改革支撑
深化诉源治理和“衍生案件”治理,推动完善“党委领导、三线融合、智慧支撑”的“131”社会治理大格局,推进镇街法治指导员、学校法治副校长“双覆盖”,有序推进多元调解和诉非联动,扩大多元解纷“菜单库”,力促纠纷源头预防、诉外化解、实质化解。扎实推进不同审级、不同环节的“衍生案件”治理,减少非必要诉讼环节,率先建立司法释明中心,实质化开展判后答疑、督促履行,以最经济资源、最合理时间、最有效方式促进纠纷一次性化解。
今年1—6月,全市法院新收案件同比下降0.95%,低于全省均值3.71个百分点,服判息诉率、自动履行率分别提升2.18和6.24个百分点,半数以上纠纷实现“一个纠纷、一个案件、一次性解决”。
下一步,成都法院将持续常态化深化“六个实质化”工作要求,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以“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为目标,以“高效能建设年”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在阶段性试点经验基础上,集中优势力量攻坚补短,强化改革引领研用同步,确保全面完成改革试点各项任务,持续优化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成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