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网
电子杂志2012年第6期
中医诊断理论与涉诉信访 (陈胜)
作者:陈胜

 

传统中医诊断,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四诊”。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中医就可以采集到诊断和辩证的信息,从而对症下药。同样,信访人的信访诉求、目的、期望值,以及信访人的性格、人生观、价值取向等也会通过信访过程反映出来,接访人可以通过“四诊”方法,收集到信访人的各种信息,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处置措施。 

一、望诊:善观气色

中医“全息理论”认为,人体的眼、耳、口、鼻、舌(五官)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通过对“五官”的观察,就能知晓“五脏”的问题。在信访工作中,我们要观察信访人的整体外部信息,如表情是否严肃、衣着是否端庄、步伐是否快捷,信访人随身携带了什么物品、资料等。通过对信访人外形的判断,可以对信访人处于哪一社会阶层,是否具有信访经验,对信访问题的抱怨程度,以及年龄区间、文化程度等方面形成大致判断,为下一步开展接访工作提供第一手信息。如信访人携带大量反映材料的,多为上访老户;衣着不整、污脏的,多为社会底层群众等。

二、闻诊:善听声息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前者是通过听觉器官,对语言、呼吸以及咳嗽等声音进行辨别,后者是通过嗅觉器官,从体肤、口鼻等散发的气味进行辩别。闻诊在信访工作中的重要性相对较低,但也有必要性。通过信访人发出的声响、音调或其他怪音,也可以对其性格、内心活动,以及生活状态等形成大致判断。如:信访人说话语气平和,则多为通气达理之人,或是先理后兵之人;信访人故意提高嗓门,其目的多为引起他人注意,寻求其他信访人的支持和共鸣;信访人故意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挑衅接访人,此种人平时为人亦多如此,做接访工作时更要特别注意,若稍有不妥,可能就会成为其扩大信访影响的口实。

三、问诊:善找症结

问诊是指询问病人症状,通过问诊了解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信访工作中,对于初访人员,接访人应通过询问了解信访人的案件情况、信访事由、目的、期望和存在的问题等,并且尽最大努力,积极解决信访人员的反映的问题,这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容易得到信访人的理解和支持。对于重访人员还应了解信访人的家庭和工作状况,以及其他社会背景,也可以通过前期信访处理人员了解信访背景、问题症结,如有必要,还应通过信访人住所地的基层组织了解信访人的生活状况、家庭环境等。在收集相关信息后,综合分析信访原因,找准问题症结。

四、切诊:善把脉络

切诊是指摸脉象,即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等。而涉诉信访工作中的“切诊”不是通过对信访人身体的接触来诊断问题,而是通过对整个案件事实的把握,以及在望、闻、问三法中收集的信息进行集中整合、梳理和分析,将分散的信息进行逻辑串联,犹如人体的血脉贯通,使得脉络清析,问题凸显,从而对症下药。

五、药方:情法并济

当事人通过信访途径反映问题,多数情况下反映出其诉求在正常途径中受阻,或主观上认为其合法诉求未能得到保障。应然状态下,法官采取释明措施,或者依法追究违法者责任,纠正存在的问题即可解决,但在实然状态下,法官乃至法律威信的弱化,以及受传统“清官”情结和“御状”思想的影响,在信“官”还是信“法”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最终影响了信访问题的正常化解。当然,信访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信访人个体素质的原因。但在常规情况下,信访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首先要把“理”说明。在找出信访问题的症结后,耐心解释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信访的规则和作用,让信访人清楚问题,消除疑虑,做到以理解惑,以理服人。其次是把“情”用够。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面对难以处理和解决的缠访、重访及老上访,接访人应换位思考,用心体会信访人的困难和无助,保持理性、平和、客观的心态去面对信访人,与信访人真诚沟通,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处理信访,化解信访,取得信访人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的解决信访。再次是要把“法”摆透。依法治国理念已深入人心,任何事情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只有突出“法”的作用和权威,依法信访,依法化解信访,才能让信访工作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否则信访便会成为个别人获取不当利益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