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网
电子杂志2013年第1期
践行与展望:关于良善之梦与司法理性的感思——从新任法官之视角的且行且思 (刘平)
作者:刘平

     一、问题:司法价值取向中的碰撞

传统司法理论与现行政治样态在多元价值需求博弈中频现碰撞的火花,司法的工具价值不断被强调,而其价值理性则日益弱化。理论观念的冲突为司法践行中的法官——尤其是因依赖符号为生而更为敏感的年轻一代法官带来了迷雾迷思,以合理逻辑厘清价值困惑是进入司法实践领域可能会面对的问题。

   “独善其身”的司法抑制主义与“兼济天下”的能动司法理念是否能达到并行之序?司法审判中的禁止法官单方接触原则与行政审判中的司法与行政机关良性互动的制度机理应如何展现?社会问题司法化与司法问题社会化矛盾中法院法官如何应对媒体时代的“舆论审判”?重塑法院司法权威之独立地位与政治制衡格局层面的司法定位之间应如何平衡?法院的建筑风格是否应当统一,且应当以何种姿态展现司法文化?... ...

    法律是一个世俗但不庸俗的事业,法学是一门因高度务实才有了点神圣意味的学问。且行且思,当我们走进这项事业,一副怎样的画卷将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图穷呈现出来的是匕首寒光还是温暖张力?

二、厘清:穹顶效应迷思中的责任

    伴随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崛起与扩张过程,“穹顶效应”亦为我们观察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穹顶效应”以生态建筑的概念为理论基础,在沙漠中创建的城市建筑中从单个的广场拱顶、住宅门洞到剧场看台大量采用圆形,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望见地平线。

每一个视角都可以看到真相的部分或者侧面,信息穹顶汇聚了不同渠道的海量线索、开阔的视野、分散的专业智慧,同时也聚合了真假难辨的话语狂欢和臆测泡沫,蜂窝状的每一个信息视角重构了一个敏感事件的碎片拼图。

然而所有视角相加的聚合就可能还原出事实的全部吗?诸如周克华网络事件中,“自杀或者被击毙”、“长沙便衣”等敏感词汇,正如穹顶效应的每一个信息渠道和第一时间分享的各种证据不断将唯一的事态真相拼凑得面目全非。

新媒体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社会、观念文化碰撞无不衍生出对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混杂和自我怀疑。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想象与法律事件中,人们变得只会“感觉”,不再“思考”,江湖语言体系更是注重感觉、疏于思考。然而对于正在跨入合法解决理性诉求之司法路径的新任法官,像法律人一样思考,以认证之证据作为支撑法律事实的思考路径、以法言法语而非江湖或庙堂语系作为表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合议庭研究案件时用“我想(think)”严谨地替代“我感觉(feel)”,在证据碎片与纷杂信息的迷思中以冷静之姿严谨使用法律逻辑是司法践行者的责任。

三、在路上:不是见证历史,我们就是历史

在法院这个特殊的矛盾集散地,我们会看到太多的利益博弈、爱恨情仇和民生之痛,身着法袍时我们内心的小宇宙可能会爆发出公平正义之强光,但走在人海中平凡渺小的我们有时也会有生如蝼蚁的无力感,“价值、梦想、名利、信仰”这些大词有时会跳出潜意识形构困惑迷思。然而我想,无论身处何种谜局,我们不能丧失的是这样一种品格:以强大理性替代飘忽的情绪化、以良善之梦引导名利之心、以良心底线规制可能身不由己的行为。

每一代人都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身处一个伟大的转折时代,几乎每一代人都喜欢引用英国人马修·阿诺德的名言:“一个旧世界已经死亡,而一个新世界尚未诞生”,和狄更斯的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不是在见证历史,我们就是历史。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亦应关注小康社会;在现金流、量能折射的经济社会中,我们亦应倾听良心的声音;在民众不断提升的智商和理性诉求的不断升温中,我们亦应为重构法官职业尊崇感贡献我们的司法理性和职业操守。